飞捷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事迹材料 >

2023年度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集合6篇

发布时间:2023-08-23 16:44: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集合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度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集合6篇

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6篇

【篇1】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

观《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有感

悦城龙母小学 王剑锋 2019.11.16

11月15日晚上9点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时代楷模节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2017年,他在患重病期间,在夫人徐雪宾的搀扶下,一同来到建设银行,将十几个存折的存款都取出来,分别输入密码,签字,历经一个多小时,将业务办理完毕。共计8809446元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

这可是笔巨款啊!可是却被卢永根夫妇轻描淡写地捐了出去。卢永根的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四室两厅的房子并没有装修,简单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样子:破旧的木沙发、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
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可想而之,卢永根的家庭生活是异常的俭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儿一点儿省下来的。”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成为了一掷千金的富豪。卢永根有女儿,但是他没有将财产留给子女,而是慷慨地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献给国家,捐献给学校。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因为在卢永根关于科学家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科学家,必须是真正爱国的科学家。这是一位淡泊明志的科学工作者,却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将身心全部扑到了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上。他罹患重症,却仍然不忘记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这就是最彻底的无产者。

看到这里,要为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老科学家点赞!正是有这样一群感动中国的人物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我身为一名教师,更要从自身做起,把榜样力量化作精神动力,付诸学习实践,为构筑中国精神凝聚更多的正能量而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它所展现的人性最高的精神境界不会结束,依旧闪耀着感动的力量,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的坦荡胸怀,我们要向这位中华民族的楷模学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

【篇2】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

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图)

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李保国先进事迹广为流传。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17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7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17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2017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2017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可是,就在今年4月10日,李教授去世了。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我们要把你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冈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你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17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7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7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l

【篇3】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

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图)

  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李保国先进事迹广为流传。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XX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XX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XX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XX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XX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可是,就在今年4月10日,李教授去世了。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我们要把你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冈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你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XX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XX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XX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篇4】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

2020时代楷模徐振明事迹范文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徐振明矢志不渝,守护着英雄的陵园,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家园。下面整理2020时代楷模徐振明事迹范文5篇,欢迎阅读。

  时代楷模徐振明事迹1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20XX年被评为“中国好人”。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立下不朽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不改初心本色,坚守革命理想,保持优良作风,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品格,退役军人永葆本色、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家纷纷表示,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时代楷模徐振明事迹2

  儿子徐永军接替自己守护陵园后,徐振明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虽然离休回家,但始终牵挂着陵园。经过再三申请,他回到陵园当门卫,继续为将军清扫落叶、清理积雪,为陵园的建设出力。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永军:“夏天的时候有大型活动,他要是知道的话,就早早上来帮着打扫卫生,扫陵园,园里的包括外面的。”

  在守护陵园的同时,如何能将杨靖宇将军的抗联精神发扬光大,一直是徐振明心中的大事。一次机缘巧合下的邀请,让他找到了方向。从此,每年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他都主动走进学校、部队、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作专场报告,为青少年、部队官兵讲革命传统教育课。

  通化市民李蕴娟: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多次请了徐振明伯伯给我们做一些报告,主要讲了他参军的一些故事,特别是讲了杨靖宇的故事,教育我们也要用心去学习。

  如今,徐振明已经年过九旬,从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到在陵园里默默守护,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老兵精神”,父与子60多年的接力守护,更让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他对党忠诚、不畏牺牲的政治品格,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的炽热情怀,也将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永葆初心、永担使命,干事创业、不懈奋斗!

  时代楷模徐振明事迹3

  今年95岁的徐振明是原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他曾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并屡立战功。和平年代,他退伍不褪色,默默做起了杨靖宇烈士陵园的守陵人,60年的时间始终守护着这座陵园,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

  1942年参军入伍的徐振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大功两次、小功多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徐振明是38军112师通讯连的排长,他的任务是传达命令、战斗的序号和节奏,关乎一线战士们的生死。除了指挥手下的通讯员,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随时顶上牺牲战友的岗位,用更快的速度将信息传达到作战一线,并随时将战斗情况回传。

【篇5】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先进事迹1
这么好的书x,突然就走了,哭都来不及。说起黄诗燕,湖南省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村民廖建文,悲伤地抹眼泪。2016年起,炎陵县委书x黄诗燕对口帮扶贫困户廖建文一家。他那么忙,每个月都来看望我们,帮我家建起了新房,帮我安排了工作,还给我张罗媳妇。现在我家一年的收入有两万多元,生活越来越好了,感谢的话都不知道找谁说。
2019年11月29日,湖南省炎陵县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原株洲市政协副xx、炎陵县委书x黄诗燕,因多日劳累,骤然倒下,年仅56岁。
8年5个月零4天,老百姓心中的最美扶贫书x黄诗燕,用生命兑现了脱贫功成,必定有我的庄严承诺。
2011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x。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1—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x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的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黄诗燕短时间内先后走访了全县11个乡镇(场)、54个贫困村。他越走心情越沉重,沿途一幅幅图景在心中挥之不去:船形乡水垅村大半村民住在杉皮屋里,逢雨必漏;下村乡坳头村村民好不容易种出来的水果,因山路闭塞,一公斤两块钱贱卖给商贩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贫困发生率很高。
通过深入调研与论证,黄诗燕与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形成共识:打造炎陵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特色水果、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笋竹、油茶、酃县白鹅、花卉苗木、药材八大农字号特色产业,鼓励村民量体裁衣、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一带八基地的突破口在哪里。黄诗燕将目光盯准了炎陵的黄桃。2011年,炎陵县将黄桃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重点推广良种
—2—


锦绣黄桃,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种植户。
对此决定,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财政本来就困难,黄桃产业看不到税收预期,每年拿钱去贴,值吗。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质如何保证。都种黄桃,果贱伤农怎么办
黄诗燕不为所动。在他的主导下,全县砍掉劣质黄桃苗,培育5个优质高效示范点,扶持171个科技示范户;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及时提供良种苗木、技术培训、农资供应、销售渠道等服务
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黄诗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广州等地的供销对接会,黄诗燕现场促销;央视推广炎陵黄桃,黄诗燕琢磨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每到黄桃成熟季节,黄诗燕还会到路边水果店转一转,要求有关部门两天报告一次全县黄桃销售信息。
黄诗燕为炎陵黄桃的品牌推介不遗余力,有人好心提醒。领导干部为产品站台代言,不妥。你是县委书x,更容易招来非议。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黄诗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黄桃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炎陵黄桃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炎陵全县8000多户种植黄桃8万多亩,近6万人进入黄桃产业链,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稳定脱贫。
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关键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除了绿色农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也是黄诗燕紧紧
—3—


抓住的大事。
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让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安心就业,黄诗燕下足了功夫。听说企业老总来炎陵,他连夜从凤凰赶回来;一家企业诉苦说招工难,他要求相关部门开着车,带着招工信息直接进村入户
几年间,全县首个年纳税过3000万元、首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首个落户炎陵的企业等不断涌现,被外界誉为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的炎陵现象。
2017年,炎陵县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16.57%下降到2017年的0.65%,实现高质量脱贫。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先进事迹2
2019年11月29日上午8点半,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在酃峰宾馆召开,这是他生前参加的最后一个会议。
主持会议的县委副书x饶祥明说
开会之前,他的脸色很不好看。我劝他,你身体不舒服,今天的会就不要参加了。他说: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我要参加。
会上,相关领导作动员部署后,黄书x最后作总结讲话时,与会同志都感到意外。因为平时,他讲话充满激情。但是大家发现,那天他的声音很细很弱,坐在后排的同志几乎听不清,以为他前面的话筒没打开,都扯长脖子往前看。这么重要的会议,他
—4—


没有发挥,只讲了十来分钟就结束了。
黄书x今天怎么了。大家用疑惑的目光互相询问。大家不知道,七天前,黄书x的身体就出问题了。11月22日,县委常委会会后,他的脸色不好,跟我说,胸口有点不舒服。我建议他休息一下:抽空到市里做个检查,市中心医院消化科有位专家是我们炎陵人,我熟,我帮你联系。
他说。年底事多,忙完了再说。后来我们劝了好几次,他都没答应。
一周下来,他吃不下东西,只能喝点汤,吃点稀饭,只是要求稀饭里面放点盐。他说:不加点盐,没力气。
食堂炊事员也觉得反常,背地里问我。这几天我做的面条,黄书x都没动,是不舒服了,还是嫌弃我做饭了。
我们都觉察到他身体不舒服,但是谁也没想到竟这么严重。最后这次会上,他讲了什么呢。
一是认识问题,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提神鼓劲,克服疲劳、松懈、麻痹情绪,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二是目标问题,确保不发生底线问题,全力以赴,争取脱贫攻坚取得更好的成绩。三是作风问题,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确保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责任问题,按照谁牵头谁负责,谁管辖谁负责,谁联系谁负责,谁失责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体系。希望大家坚守岗位、下沉一线、严守纪律,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效。
最后他说。总之,相信大家,辛苦大家,拜托大家,让我们
—5—


咬紧牙关再攻坚,共同把脱贫攻坚工作搞好。
这是他参加的最后一个会议,这是他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发出的最后一个脱贫攻坚动员令。
他用生命,展现了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谱写了一位扶贫书x为脱贫而来,为脱贫而去的壮烈人生,炎陵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先进事迹3
霞阳镇的大源村,是黄诗燕的扶贫联系村。2019年11月20日上午9点来钟,他又一次来到该村调研,九天后不幸去世。这是他最后一次下乡调研,最后一次来到他日夜牵挂的大源村。
村支书唐自华,记不清黄诗燕来了村里多少回,但是最后这次到村里的一幕幕,却永远不会忘记。他说
黄书x来到我们村,一见面就问我,老廖怎样了。黄书x说的老廖,是村里的贫困户廖成运,也是他的帮扶联系对象。
这些年,多亏了黄书x,廖成运一家住进了易地搬迁安置新房,儿子廖建文到离家不远的工业园企业里上班,每个月有近四千块钱收入。
我向他汇报,最近老廖身体不太好。看看去。黄书x直奔老廖家。
他嘘寒问暖,嘱咐老廖按时吃药,好好休养。临走,交代我
—6—


一个任务:老廖的儿子四十多岁了,请你想想办法,帮他介绍个对象,早点结婚成家。
随后,他现场调研了好几项工作。
在危旧房拆除现场,看到拆得还不彻底,他说,还得继续加油啊。
在村里的危桥施工现场,他说,快过年了,加快进度,早点修好,方便群众出行。
路边空地上,群众在晒着太阳聊天。黄书x下车,走过去和他们一一握手,询问大家:生活还好吗。对村里工作满不满意。
群众说,装了路灯,打了水泥路,感谢黄书x,帮我们做了好多事。
黄书x笑着摆摆手。不要感谢我,事是大家一起干的。来村部的途中,经过一片油菜地。他走进地里,察看油菜苗长势,村民围了上来。
他问村民,一亩能打多少油。
有说一百来斤,有说能打两百来斤。大家七嘴八舌。黄书x笑着说,打一百来斤正常,能打两百来斤,那你就是精耕细作喽。
到村部与大家座谈,听取了我的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后,黄书x说:要守住底线,不出问题。对贫困户多关心,多帮助。要提神鼓劲不泄气,继续加油,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11点多,调研结束准备回县城。走到车旁,他突然又返回,
—7—


走进了村卫生室。
贫困户是不是都和家庭医生签约了。有哪些服务项目。多长时间检查一次。他边看边问。
他翻阅村民的《家庭医生签约协议书》仔细核查,还特意翻看他联系的困难户廖成运那一页,看是否签约。他对村医史淑萍说:你们要多下乡,对贫困户上门服务,搞好村民慢性病的防治服务。
他最后一次到村里调研,惦记的最后一件事,还是群众的健康问题。谁能想到,九天后,他自己的健康却亮起了红灯。
黄书x再也不会来了,但村民们都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8—

【篇6】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

时代楷模消防集体事迹材料

消防是一支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建、为人民而战的队伍。建队以来,__市消防救援支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中奉献大爱。WTT和大家分享相关的时代楷模消防集体事迹材料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时代楷模消防集体事迹材料一8月31日,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发布了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_年7月,江西省面临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防汛形势。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1000多名指战员全部投入战斗,先后参加各类抗洪抢险战斗336起,营救疏散被困群众1.3万余人,圆满完成都昌盐田镇中学救援、柴桑新港镇东升堤筑堤、修河三角联圩溃堤搜救和湖口九钢公司煤气管道泄漏处置等任务,有力保障了长江大堤安全、保障了九江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长期以来,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对党忠诚,纪律严明,坚持科学备战、刻苦训练,注重增强救援装备科技实力,练就了防汛防火救灾的过硬本领,荣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消防安保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抗洪抢险先进支队”“全国执勤岗位练兵先进支队”等52项省部级以上荣誉。在1998年特大洪水抗洪抢险救援中,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荣立集体二等功。
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他们的先进事迹厚重感人、催人奋进。他们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奋战在防风险、保平安的第一线,是信仰如山、信念如磐的忠诚卫士,是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消防尖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践行典范。广大消防救援指战员纷纷表示,要自觉以事业为重、以奋斗为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奉献、赴汤蹈火,切实担负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该支队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代表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
第 1 页 共 12 页

时代楷模消防集体事迹材料二7月12日傍晚,修河三角联圩出现险情。已经奋战了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的永修县消防救援大队全体党员突击队员来不及休整,再次集结,携带4艘舟艇紧急驰援三角乡,他们走遍14个行政村,成功疏散和营救被困群众20_余人。
“我记得当时一片汪洋,连向导都迷路了,队员们划着橡皮艇,在水中摸索前行。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的使命,我们是一支压不倒的队伍。”这次救援的经历,让指导员谢金霞至今难以忘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作风。支队全体指战员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取得战斗的最后胜利,被公安部记集体二等功。2021年,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突击队长石凯辗转千里奔赴震中映秀镇,连续奋战7天7夜,搜索被埋压人员19人,救出2名被困100小时以上的幸存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建队__年以来,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接力传承,先后获得“全国抗洪抢险先进支队”“全国战训先进支队”等52项省部级表彰,连续9年被评为江西省先进支队。
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消防是一支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建、为人民而战的队伍。建队以来,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中奉献大爱。
从1990年3月正式成为消防队伍中一员到今天,邹晨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作为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庐山大道特勤消防站里的老大哥,说起自己的工作,脸上挂满了骄傲与自豪。“我从没想过要改行,这份工作对我而言是一份光荣。”邹晨说,只要是群众需要,就应该义不容辞。
抓蛇除蜂、电梯救援、紧急破门……这些纾民困、解民忧的事情,成为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有警必出、有灾必救、有难必帮,只要老百姓有需要,他们就有行动。
第 2 页 共 12 页

在_年的汛情中,永修县贫困户张再胜的家被洪水围困,面对不知道怎么处理的鸡鸭心痛不已,带队指挥员马剑明支队长当即决定把几十只鸡鸭全部买下,让群众安心转移。
永修县立新乡鄢湾村一户村民自产的1000多斤米粉因洪水滞销,严重影响家庭生计,大队消防员袁展满得知后主动联系销路,帮助全部卖出。
当安置点群众需要洗澡时,他们让出宿营车给群众使用;当交通阻断时,他们涉水用肩膀和预制模块搭起人工便民桥;当受灾群众抢收稻谷时,他们走进稻田肩挑背扛……
当地许多群众都说,普通人不愿干的活消防队都干了,而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参战的指战员却说,消防人就是老百姓的“民工”。
时代楷模消防集体事迹材料三_年,江西省遭遇洪涝灾害,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全体指战员深入灾区,营救疏散群众1.3万余人。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这是一支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铁军”,要学习他们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开拓进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向前。
7月12日19时40分,九江市永修县修河三角联圩发生溃决,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紧急疏散转移被困群众20_余名。永修县三角乡乡长赵小建说:“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英雄事迹激励我们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汛情期间参与受灾群众安置保障的平安永修志愿者协会,第一时间组织“向消防员学习致敬”的主题活动。志愿者黄艳表示:“他们舍身忘我、感人至深的英勇事迹,传递出一种不断的正能量,志愿者们将通过自己的点滴行动,把这份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
南昌航空大学组织线上主题团日活动,学习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先进事迹,20__级学生康石田说:“不少消防指战员是我们的同龄人,他们赴汤蹈火冲在一线的事迹,令同学们既受感动更受鼓舞。作为在校大学生,应向这群年轻榜样学习,承担起新时代青年的光荣使命。”
8月29日,在湖北省黄梅县站前大道消防救援站,30余名消防员集中观看了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电视新闻,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消防员参与第 3 页 共 12 页

救援,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站前大道消防救援站抢险救援队队长张荣亮激动地说,“看完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新闻报道,我对自己肩上的这份责任感悟更深了。”
“各就各位!预备,跑!”烈日当空,重庆市綦江区消防救援支队北渡消防站站长李方园正在带领队员们训练。“他们的英勇事迹,让同为消防员的我肃然起敬,重新审视自己身穿的这身火焰蓝制服。”李方园说,“我们要以学习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先进事迹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实战能力,让站内水域救援小分队业务本领不断提高,在关键时刻能勇挑重担、不辱使命。”
“荣誉是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为他们自豪!”“胸中有大爱,凡人亦英雄。”众多您纷纷留言点赞,表达对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崇高敬意。
时代楷模消防集体事迹材料四榜样引领时代,使命呼唤担当。8月31日,中央宣传部授予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时代楷模”称号,这是应急管理部成立、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英雄集体,是消防救援队伍的光荣和骄傲。当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发布仪式后,在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引起了强烈反响。
广大消防指战员普遍认为,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先进事迹厚重感人、催人奋进。他们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奋战在防风险、保平安的第一线,是信仰如山、信念如磐的忠诚卫士,是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消防尖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践行典范。纷纷表示,要自觉以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奉献、赴汤蹈火,切实担负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使命,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机关党委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收听收看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大家普遍谈到,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是全国消防救援队伍的优秀代表,其先进事迹是消防救援队伍践行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的生动实践。大家纷纷表示,作为领导指挥机关,要心系基层、情系一线,把精力、物力投入到基层,把“一线指挥部”建强、建过硬。同时,要善于从基层汲取养分,认真提炼总结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经验做法,为指导全国消防救援队伍提质强能、迈向新征程提供有益借鉴。
第 4 页 共 12 页

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北京市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政治指导员蔡瑞说:
“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战友们用一腔热血,在洪水中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为人民搭建起了一条条生命通道,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作为首都消防救援队伍中的一员,我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以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为榜样,对标职责要求,苦练业务本领,秉持‘典守珍护人类瑰宝’的历史担当,永做祖国心脏的守夜人” 。
“学习榜样越勤,心灵共鸣就越响;对照楷模越多,行事作风就越正。”李胜利是江西省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大队长,这位29年扎根在基层一线的“老兵”观看发布仪式后说:“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战友们信念如磐的忠诚品格、敢打必胜的英雄壮举、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集中彰显了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的精神风貌,生动诠释了新时期消防指战员的忠诚担当。我们将以先进典型为标杆,化感动为行动,汲取向上力量,坚定前进方向,为江西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胸中有大爱,英雄惜英雄。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方家营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丁良浩说:“看到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战友们在洪水中逆流而上,把那么多被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生命的强大力量。当消防员这么多年,我也经历过很多救援,每次救援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在救援现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更是战无不胜的,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就是这些集体的优秀代表” 。
从江南水乡到大漠边关,从泰山之巅到雪域高原,“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深深感染激励着广大消防指战员。自治区拉萨市布达拉宫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吕泽华说:“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最美逆行者’的时代风采,也深深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我们将以他们为榜样,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的‘高原守夜人’”。
第 5 页 共 12 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启工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张岩说:“虽然我们启工消防也是咱们队伍的‘老典型’,但学习了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事迹,使我们深深的感到,九江消防赋予新时期消防救援队伍先进典型新的内涵,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洪流敢挡、火海敢闯’的战斗精神,尤其值得学习。我们将以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为榜样,以临战的姿态备战,以打赢的标准练兵,把指战员练成‘硬骨头’,把队站练成‘铁拳头’,全面提升综合救援能力,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
无所畏惧,是心中守护人民群众的义无反顾;逆流而上,是肩上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先进事迹,很好地展现了消防救援队伍赴汤蹈火的勇气担当,他们无愧于‘时代楷模’这个称号。作为泰山卫士,我们更需要向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学习,践行好‘誓言如山,尽责至善’的泰山消防精神,肩扛守护游客的责任,在崎岖陡峭的十八盘上勇往直前。”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泰山消防救援站副站长李令政如是说。
“52项省部级荣誉、连续9年先进支队、连续___年未发生较大亡人火灾事故……这一串数字,真正不容易!”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先进事迹,令“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甘肃省甘南州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班玛南加感触很深,他说:“和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学习他们‘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夺’的争先意识,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用实际行动为甘南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时代楷模消防集体事迹材料五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以来,市消防救援支队主动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职能定位,不断提升“全灾种、大应急”救援能力。在_年鄱阳湖发生超历史大洪水、防汛救灾形势异常严峻的紧要关头,听党指挥、闻汛而动、向险而行,“零伤亡、零事故”出色完成了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任务。
7月份以来,长江水位持续超警戒,鄱阳湖发生超历史大洪水,17个县市全面受灾、全面告急,防汛救灾形势异常严峻。“抗洪抢险动员令传达不到一天时间,就有400余名指战员递交请战书,主动请缨参加抗洪抢险战斗。”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副科长覃旭华说。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市消防救援支队全体指战第 6 页 共 12 页

员不畏艰险、冲锋向前,吹响了抗击洪魔的战斗号角。7月2日下达集结命令后,只用了短短3个小时,就调集360名指战员、34辆消防车、64艘舟艇、2800余件救援器材装备,奔赴抗洪抢险一线。截至8月7日,市消防救援支队先后参加各类战斗336起,出动指战员5946人次,消防车876辆次,冲锋舟、橡皮艇1398艘次,营救疏散转运被困群众1.3万余人,涌现出了“劈波斩浪”向卫强、“拼命三郎”袁展满、“赴汤蹈火”张志以及最美抗洪夫妻档邓雨欣和陈以尚等模范人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市消防救援支队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作风。建队__年以来,市消防救援支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接力传承,先后获得“全国抗洪抢险先进支队”“全国战训先进支队”等52项省部级表彰,连续9年被评为江西省先进支队。
据了解,“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代楷模发布厅”向全社会发布。整场节目采用云发布的方式,通过短片+访谈+连线等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发布“时代楷模”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先进事迹和时代价值。节目录制分为北京主会场和江西分会场,主会场为时代楷模短片播放、嘉宾采访及颁奖区;江西分会场由300名消防员指战员组成,为节目连线、互动及云录制观众区。
时代楷模事迹材料时代楷模高宝来事迹
高宝来事迹诠释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
曾经,在海淀试验小学门口,有一道美丽的风景,在上下学的时候,不管刮风下雨,都有那么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警官,身手麻利拉开接送孩子的车门,把孩子从车上抱下来,给孩子背上书包,然后手拉手的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一次又一次,他像一只永不疲倦的工蜂每天上千次的来回穿梭在马路和学校这不足20米的距离,用自己的身躯在西三环的辅路上给学生们建起了一座流动安全岗。学生们都向他敬礼致谢,家长们也都默默的记住了这个老民警的名字,高宝来! 高宝来今年59岁了,作为恩济庄派出所的一名普通社区民警,他没有显赫的破案功绩,他的三个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满了社区里需要他做得每一件事,因为他性格随和,群众都亲切的称他为老高。
【风雨无阻 5年护送孩子上下学】
第 7 页 共 12 页

20__年3月2日,这是北京市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早上七点刚过,海淀实验小学的门前早已是车水马龙。今天怎么是你啊?高警官呢?一位学生家长问正在执行校园高峰勤务的民警小张。他生病住院了,我是来替他的。这样的回答小张这一早上已不知道说了多少遍。
时间回溯到20__年,本市推行驻区民警制度,责任心极强的老高成为了第一批驻区民警。上任伊始,他就发现辖区里的有个大问题:海淀实验小学每天早晚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简直是险象环生,孩子着急上学,不看红绿灯、横穿马路,常能听到尖锐的刹车声,经常拥堵起来,能从校门口堵到北洼路。老高自此给自己添了一份责任,他和学校沟通好,每天6点半,到校门口等着,帮着疏导交通,替家长接送孩子过马路,以便让家长迅速驾车离开校门口。学校有3000多孩子,自己忙不过来,老高又联系交管部门,协调交警加派警力,帮着指挥交通。
说起护送孩子的想法,老高说,家住实验小学附近,天天都看见路口堵车,送孩子的家长加剧了堵车,着急的车也会威胁孩子的安全。因此,缓解校门口的拥堵,成了他最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接手这个工作后,每天清晨,老高都会准时守候在学校门口,为开车送孩子的家长开车门、接孩子,再手把手将学生送到校门口只要7秒,就可以接一个孩子下车,让学校门前的拥堵在早高峰时缩短半小时。这样的一道奇特的风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服务形式,老高一直坚持了五年。五年来,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老高就这样每天快乐和自豪的工作着,一直坚持到自己不幸病倒住院为止。
【心装百姓 贫穷民警的万元欠条】
20__年,本市推行驻区民警制度,责任心极强的老高成为了第一批驻区民警。从警35年的老高干过多个警种,不论抓人破案,还是辖区巡逻,再到四年前来到社区成为一名片儿警,他都干得风生水起。老高常说,一个老警察就要像一颗老树,扎在一处就要撑起一面天。几年来,老高始终用行动在社区里践行这句话,说到老高,社区里的每个群众无一不竖着大拇指说:高警官是个好人,我们佩服他! 20__年11月5日上午10点多,老高正在社区里检查监控摄像头,这时有三位老太太直奔他走来。原来,三位老人是专程来反映自己家没暖气的问题。据老人介绍,没暖气的一共有6个单元和一座塔楼,加起来得有20__多户。
第 8 页 共 12 页

高宝来十分了解这个小区,马神庙1号院是老旧小区,管道有些地方比较老旧,在每年检修时都需要对部分老化的管道进行修补疏通或更新。小区里有7000多户居民,家中大多有老人和小孩。

大伙知道这件事其实跟警察没关系,但几百户人家大冬天里冻得厉害,你高警官不能袖手旁观啊。听到老人这么说,老高一皱眉:刚下过雪,老老小小这么多口决不能冻着,这件事交给我吧。经过他多方协调,物业公司加派了人手,工人也抓紧了抢修进度。当天下午5点,供暖管道抢修完毕,居民们供暖恢复正常。
自从老高生病,主管副所长刘国明几乎天天去医院看望。如果说别人干活得拿鞭子抽,那老高干活得拿绳子扽着,他责任心太强。除夕到初二,他天天拎着灭火器巡逻,初三还帮着居民通下水道,没想到初四刘国明说,每次去医院,老高说起的只是工作,他最担心的就是王萍。
王萍50多岁,患有精神疾病,发病时逮着谁都要絮絮叨叨地哭诉,弄得很多居民不堪忍受。老高驻区后,居民要求他把王萍送进医院。
老高到王萍家家访,发现王萍还有一位常年卧病在床的老母亲,已经年近八旬。王萍每天都要伺候母亲洗漱,变着花样给母亲做吃的,把母亲照顾得非常好,即使发病时,她也会定点回家照顾母亲。
几次聊天下来,老高也弄清了王萍患病的原因,原来她年轻时因为感情受挫,受伤严重,以致如今有点痴了。
老高带着居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解释,希望大家能多多包容王萍,还保证,如果王萍发病,自己一定赶到,承担起陪聊的责任,不再影响别人。好人缘的老高,得到大多数居民的支持。
不仅如此,老高还把王萍孝敬母亲的事迹汇报给民政部门,最终帮王萍争取到海淀区孝星的荣誉。得到这份荣誉的王萍,得到了极大的心理安慰,犯病的频率都明显少了。
老高一再叮嘱刘国明:社区警务站里有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写着包括王萍在内的重点帮扶对象,一定要让代管民警多费心。
第 9 页 共 12 页

有着十年同事情谊的老胡,翻开老高的笔记本,不禁泪流满面。上面除了记载着一次次调解工作,一次次警情案件,还夹着不少欠条。这些欠条大多是到304医院看病的患者家属留给老高的。
304医院在老高的辖区内,和众多医院一样,经常有人丢失财物,或者是发生盗窃案件。那都是救命钱! 按理说,丢钱这事不归民警管,但老高管,他调取监控录像,一点点追踪当事人的行动轨迹,帮他们寻找遗失地点。更别说盗窃,老高更是没白天没黑夜地侦破案件。很多年轻民警都讲了类似的故事:一旦锁定嫌疑人,心脏不好的老高一定和年轻民警一起冲上去抓捕,虽然老高体力不好,但他始终喘着粗气紧跟在后面
如果实在找不到丢失的财物,一时间也破不了案,老高就自己掏钱,帮着患者度过燃眉之急。那都是患者的救命钱啊,如果一时不能帮他们找回钱财,只要能力范围之内,我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欠条有几百元的,也有数千元的。老胡捧着这些欠条,揪心的疼。她知道,老高生活不富裕,妻子40多岁就病退在家,老高还要照顾年迈的岳母,供当时还在上学的儿子读书,这么些年来一直没什么积蓄。每次出警,需要在外面吃饭,老高都只点一碗最便宜的面条。就是这么一个贫穷的老高,每年至少要借给别人上万元,而且其中大部分人没有还钱。如今这一病,更让老高的家庭雪上加霜,陷入困境。
老高啊,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傻!当同事们知道老高默默做的这些事情时,甚至生气地觉得老高这辈子图什么? 不能理解,但不得不佩服!他是个不凡的人,我们怎么能用世俗的心去衡量老高!同事们佩服老高活得有理由、活得有信念、活得大气。
【祈祷奇迹出现 您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可所有的这一切都在20__年春节戛然而止。老高病倒了,肺癌晚期,得知消息的家长、学生、老师、同事、辖区的居民都到医院看望老高,而此时老高已经病得讲话不能正常发音,仅能用沙哑气声简单应声,而且不能多跟他人讲话,因为稍多说几句,就开始大口的咔血。
第 10 页 共 12 页

离学校不远的医院里,记者见到了今年59岁的老高。他的头发已白了大半,但眼睛依然有神。自确诊肺癌后,这是他第二次住院,马上要进行化疗。老高的肺癌已是晚期,肿瘤位置靠近心脏,手术风险大,医生们选择保守治疗。因肿瘤压到了声带,老高只能靠气嘘声说话,这些天也只能靠流食度日。
几位同事到病房探望那次,正好赶上主治医院医生问病,大家都再三的对医生表示感谢,恳请医生救救老高。我跟高警官虽然之前没有说过话,但我们也算是老相识了!因为我的孩子就在实验小学读书,我与他每天必定要见两次面。所以,于公于私我都会全力以赴给他治病的!主治医生对老高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也让在场的几位同事心一阵发酸,心里的绝望与不忍、感激与心慰同时涌出,本来当着老高强装出的轻松和自然差点没绷住。
消息传出后,不少家长都到派出所打听老高的情况,海淀实验小学五年级一名学生的家长还送来捐款,没留电话,搁下钱就走了。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一位其他科室的翟医生拎着一箱牛奶推门进了病房,总算找到您了,我们家长都惦记您呐。原来翟医生的孩子也在海淀实验小学上学,是受众家长之托来看望老高。我那会儿老隔着马路看见您给孩子们开车门。说着翟医生竟有些哽咽。
老高还接到了一名学生的短信问候,他都记不起这是哪位学生了,短信里说:高叔叔您好,我是一个已经从海淀实验毕业的学生,是您那几年每天护送我们进学校,您年复一年对我们的帮助成了海淀实验小学最美的一道风景线,最近听说您病了,我真诚地祝福您早日康复! 虽在住院,老高还是把手机充满电,经常有不清楚情况的群众不断打电话来咨询各种琐事,他总忍着咳嗽给对方解答。儿子有时实在心疼,生气地劝老高,医生让你少说点话! 老高感慨自己有一个懂事的孩子,还有一个贤惠的老婆。他说这些年有点对不住他们,从小到大没送过自己的儿子上学,这次病了,却连累儿子不能上班。
老高的妻子已退休,但也患有肝病,老高大年初三被确诊肺癌时,妻子吓坏了,一着急也住进了医院。老高在三层住院,她瞒着老高在一层住院。怕老高怀疑,她用袖子盖住自己手上输液的针眼上楼看望丈夫。
第 11 页 共 12 页

妻子眼中的老高就是个工作狂,常常半夜才回家,夜里接到居民电话穿衣服就出门,有时甚至在片区的岗亭里过夜。确诊前老高就经常咳嗽,怕半夜吵到妻子,他挪到沙发上盖着警服睡觉。直到大年初三发起高烧,他才想着去医院查查。
为了孩子们,我也要挺过去。

等养好了身体,他要回到岗位上去,他还要和孩子们在校门口不见不散。这就是老高,没有太高的荣誉,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但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会发自肺腑的说,老高是一个好人,一个好警察。

第 12 页 共 12 页

推荐访问:楷模 事迹 集合 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集合6篇 万步炎时代楷模事迹 时代楷模万少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