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捷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pdf下载【四篇】

发布时间:2023-08-27 18:5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pdf下载【四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pdf下载【四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pdf下载4篇

第一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pdf下载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路上

作者:曹月佳[1];

作者机构:;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

年:2019

卷:000

期:004

页码:P.43-45

页数:3

中图分类:F12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县域经济;服务业

摘要: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超90%,人口占全国人口超80%。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单位,县域经济发展关乎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与高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县域经济概念:“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彼时,对县域经济概念的提出,既是肯定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也说明认识到县域发展对于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但当时对于发展县域经济的认识仅局限于对农业领域的发展,并未对县域整体经济发展有着更高的目标与更深入的思考。

第二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pdf下载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三篇 县城经济调研报告

在本次学习考察过程中,我感受到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坚持高...一、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凝心聚力狠抓项目建设。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坚持新思想引领 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也指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县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系列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治污染、防风险、惠民生工作,推动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工作实践中,我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好正确发展路径,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问题,加快补齐短板。


一、对照高质量发展,短板差距在哪里?
当前,我县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够大。全县GDP、财政总收入两项核心指标 20XX年分别完成
,全市占比相对较低,占全市比重为 %、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均财政收入为,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比较小。

2.产业结构仍然偏重。20XX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

,与全省 :

和全市 :

比较,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端,工业占比较重,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
%,规上工业增加值为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3.财税收支日益矛盾。20XX年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元,分别增长4%和8.5%,分别低于全市
个百分点,较20XX年、20XX年分别减少 %
%,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财政支出为
元,分别较20XX年、20XX年增长
%
%,刚性支出越来越多。

4.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XX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和全市 元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和全市 元的 %。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
,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5.发展环境还不够优。通过放管服改革,审批办事效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深入剖析,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从思想理念上看,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深,运用不够。新发展理念是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在颠覆式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根本性的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部分干部及企业对新思想、新理念学习不够深入,掌握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认知力、行动力不强,跟不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二是从财税收入上看,财税结构不优,税源不足。财税收入的 %主要靠钢铁、建材、煤化工等传统支柱企业,%主要依靠天铁、龙电、金隅水泥、电力公司等国有企业,且近年来几大支柱企业税收断崖式下滑、传统产业经营困难加剧,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家,到目前为止有半停产企业家,停产企业 家。由于新上项目质量效益不够高,有的正处于建设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税收,新增税源跟不上。税收占比低,20XX年税收占比为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从产业结构上看,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链条不长、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全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4.3亿元,占全市比重为2.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引进新上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产服务也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主要靠旅游带动,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等占比较低,仅为 %。

四是从投入产出上看,有效投资效率不高。亩均效益低问题较为突出, 20XX年全县建设用地亩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 万元、 万元和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为 万元,与全市平均水平均有不小差距。固定资产投资中,高耗能行业投资44亿元,同比增长62.9%,其中非金属矿物质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分别增长79.6%、70.7%,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度比较高。

五是从实体经济上看,民营经济短板突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XX年末全县民营经济数量达到 户,实现增加值 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实缴税金 亿元,税收贡献率达 %,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共 家,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 ,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煤化工、电力、化工、机械加工及铸造等行业,大多结构单一、投资规模小、经营粗放,存在基础弱、低起点、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一弱三低状态。

六是从动力动能上看,创新发展能力不足。20XX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下降17.3%,增速居全市第17位。从制造业看,我县工业企业多数起点低、研发设计水平低、关键产品无知识产权、无品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偏低, 20XX年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三、坚持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怎么走? 重点在六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效益提升质量,以质量带动总量,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坚持新思想引领,校准高质量发展航向。对※县而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书记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要求,始终以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学,深刻掌握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在学习中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干、干中学,善于用新发展理念分析研判形势,以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谋划推进发展,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提升驾驭全局、发展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聚焦科技创新驱动,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书记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科技创新同样重要,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围绕※县特色、优势领域,引导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主体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壮大,实施定向帮扶、精准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齐升,到2020全县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家。拓展与先进地区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渠道,促成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孵化器管理团队和产业创新团队落户※县。


(三)联动三产协调发展,优化高质量发展结构。书记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聚焦产业发展,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为核心,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以提升园区能级为支撑,促进园区发展绿色化、智慧化、全产业链化;以壮大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培育若干兴县立县的大企业、特色突出的小企业;以引进实施重大项目为途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好高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2个特色产业集群,全力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0:43:47。

(四)突出生态绿色主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书记总书记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要以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项目、建企业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突出※县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大健康、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重点围绕河北洲信、科工智能装备、健研智能充电桩、中油高盛新材料等现有优势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加速集聚,加快形成爆发式增长点,建成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坚决走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党的十大八大以来,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开放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扩大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推进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具体到※县来讲,一方面要狠抓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重点瞄准新材料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及大健康、食品及轻工业三大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兴县立县的大项目好项目。另一方面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更多人气商气,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三深化三提升活动,大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六)提高全民共享红利,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针对当前存在的居民收入不高的问题,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群众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要下大力气做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引进新上更多带动就业性强的项目,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此外,还要在政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完善创业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让全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就加快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城乡建设加速推进 近年来,启动了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公交、城乡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快步前进。


3.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2013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4412 元、9842 元,至 202X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8231 元、 17370 元,分别增长 8.8、9.4。202X 年,3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退出、12820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基本脱贫。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书记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二)竞争优势 今年 2 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 (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范围为全省 183 个县,划分为四大类别县,即城市主城区 33 个、重点开发区县 57 个、农产品主产区县 35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 58 个,我区作为城市主城区考核评价。考核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5 个方面 24 项指标。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差异化设置各类区指标权重,城市主城区中经济发展 52 分、城乡发展 13 分、民生改善 15 分、生态环境 15 分、风险防控 5 分。


202X 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总分数 82.227 分(其中,经济 发展 41.0139 分、城乡发展 11.262 分、民生改善 13.2955 分、生态环境 12.943 分、风险防控 3.7126 分),成功评选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根据收集到的33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12项、23 个具体考核指标数据,经综合对比分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区 GDP 增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从横向对比来看,在 33 个主城区中,我区 GDP
增速为 9.5,位列第 6,且从增速指标来看,我区大部分指标均位居前列。根据《考核办法》,各项总量和增速的指标中,总量占 40 权重,增速占 60 权重看,增速指标较好有利于考核得分。


2.综合实力基础厚实 民生改善方面,我区属优势得分项。城乡发展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城乡发展得分 11.262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86.63 分,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2.7 个百分点,排位第一。生态环境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生态环境得分12.943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 86.29 分,比我区最终得分 82.227分高 4.063 分,也属于优势得分项。


3.反向约束比较优势 全省县域经济强化了考核约束,设置了脱贫攻坚、安全生产附件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方面,近年来,紧盯安全生产不放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全区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四项指数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脱贫攻坚方面,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所以,在考核约束上,总体形势较为乐观。


(三)存在问题 1.发展步子不大,不能满足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 步伐 (1)经济总量不大
在目前收集到的 33 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 12 项、涉及总量的11 个指标中,我区无任何指标排位前 8,且大多数涉及总量的指标排在 11-20 位区间,缺乏竞争力。


(2)增长速度不快 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为 9.5,与综合考核前 4 的城市主城区比较,落后增速第一 0.5 个百分点,尚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快速步伐。


(3)发展质量不优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 GDP 的比重仅为 4.4,在 33 个主城区中排名第 16 位,与比重最高的差了 5.3 个百分点;税收收 入占比 56.07,居主城区第 30 位,在综合考核前 8 的城市主城区中排位最后。


2.产业支撑不强,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加快发展 (1)产业结构不优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5.8:45.1:49.1,是三二一结构,呈 现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含金量 不高。


(2)主力支撑不强 主要经济支撑为二产、三产双轮驱动,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全区没有纳税上亿元的企业,纳税上千万元的企业也仅仅只有 45 家,产业支撑力比较弱。


(3)新旧动能转换不快
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新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方面,三产服务业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以老旧商品为主的传统商贸业占比高,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商贸产业在区内发展规模有限、比重较低。


3.要素瓶颈突出,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发展需求 (1)资金保障压力大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7.80 亿元,增速 11.2,增速位列 主城区第 6 位,加之进入债务还本付息阶段,财政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土地瓶颈日益趋紧 目前,现有耕地 36 万亩,其中基本农田 28.7 万亩、占比79.7,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只能依靠实施挂钩项目和购买挂钩指标来解决项目用地问题。


(3)发展环境还不够优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住所限制,落实工商注册便利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同时,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路径选择 (一)总体目标 着力建成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我区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指标迈进全省 33 个城市主城区前列,成功创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


(二)实施路径 一要壮大总量。


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根本目的在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壮大经济总量,必须以经济总量做支撑、做基础。具体来看,就是力争 2021 年突破 550 亿元,2023 年突破 650 亿元。


二要提升增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各项总量和增速指标分别占40、60 的权重,增速指标尤为重要。目前,要想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就只能发挥增速优势,以较高的增长速度提升比较优势。具体来看,就是要力争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在 9.5 以上。


三是优化结构。


书记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要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必须按照产业兴区、工业强区的核心战略,把工业作为富民强区的重中之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
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具体抓手 重点在三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做强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力 (1)高端引领发展新型工业 坚持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按照1+3的高端产业布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强化规模效应、推动工业升级,打造都市工业核心增长极。1:即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以升促建的原则,加快建平台、强实体、优保障,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拓展升级,不断扩大园区服务力、吸引力和承载力,力争到 2022 年,建成园区核心区面积30 平方公里、入驻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50 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 500 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即大力实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百亿产业生产基地培育工程,充分发挥现有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打造以鑫达、泰鑫为龙头的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华讯方舟、和泰光纤为骨干的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中科九微、重汽为示范的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到 2022 年,全区工业年产值突破 6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年均保持在11.5 以上。


(2)放大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促集群、抓高端、出特色的思路,按照退二进三退批进零退低进高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核、一极、五圈、多街区的空间布局,推动现代商贸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升级,力争社消零总额年均增速在 12.7 以上,到 2022 年,总额突破 400 亿元。一核:即以打造川东北商业核心为目标。一极:即加快形成以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为突破的增长极,依托绿地智慧城、泰合青年城、恒河金融街、欧香智慧小镇等平台载体,加快填充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业态,推动楼宇经济实现新突破。五圈:即重振五星商圈、做大XX商圈、做强南门坝商圈、激活高铁商圈、打造清泉坝商圈,形成协调联动的高端消费中心,打造一批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一体的商业圈,建成 5 个百亿级城市商圈。同时,加快推进市政新区城市综合体、舞凤山片区综合体、欢乐购物世界、奥宇望和啤酒小镇等商业综合体。多街区:即按照南充的宽窄巷太古里的标准,加快打造北湖风景街、西巷文化商业街、XX凉粉文化创意园、清泉寺特色文化小镇等特色街区,形成一街一品的多元消费模式。


(3)立足特色发展现代农业 抢抓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编制1+6+3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按照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的思路,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新优势,形成一区、三线、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区:

即打造全省农旅融合示范区。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坚持农业打底、旅游增收的思路,延伸农业发展链条,重点加快推进西河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和建设,提档升级七坪寨花好月圆、黄伞坝嘉陵江景、桂花湖湿地公园等,着力打造美丽、繁荣、富裕的新乡村。三带:即以嘉陵江为轴,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打造锦绣田园、青山湖等为核心的嘉陵江山水田园休闲农业旅游线路;以西河为轴,打造西河片区民俗体验农业示范带,打造以七坪寨、四方寨、元池坝等为核心的城市后花园;以潆新线为轴,打造高效品牌农业示范带,推动雨田藤椒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地初加工,力争到 2022 年,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企业分别达到 6 家、3 家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 30 个以上。多园:即建设多个产业园区,在沿江动线提档升级蔬菜产业基地 3 万亩,在田园西线建成特色观赏和药用花卉林木示范基地 1 万亩,在潆新线建成以晚熟柑橘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 3 万亩,建成优质商品粮油 5 万亩,力争到2022 年,建成 25 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省级示范园 1 个。


2.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行动,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力 (1)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承载能力 城市是县域经济发的基础。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必须坚持主城核心、首善标准的基本原则,围绕建设双百(100 平方公里建成区、100 万常住人口)城区的发展目标,按
照总体思路,坚持三线齐发的城市建设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优化老城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拉伸新区骨架做加法,围绕 56 平方公里城北新区规划、46 平方公里产业新城规划、30 平方公里田园西河规划,沿山水田园西线、现代产业中线、现代都市东线三条轴线,大力推动顺仪、顺西嘉、顺蓬营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实施潆华大道、金融大道和滨江大道北延线建设,打通城市向北交通动脉。力争到 2022 年,城区总人口超 100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5 以上。双修旧城做减法,坚持一区一品、一路一景,大力实施风貌整治和光彩亮化工程,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分批实施背街小巷修缮整治,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全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功能做乘法,不断加强公共停车场、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配套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城乡农贸市场、休闲广场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推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2)打造特色小镇,做强乡镇支撑 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因此,要扎实推进百镇建设行动,借助乡镇区域规划调整的战略机遇,真正把城镇做大、做强、做美。要科学规划、适度建设,要
依托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富集等优势,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的原则,围绕城镇布局、结构规划、功能定位等,科学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 6 镇 1 乡规划,留足发展空间。要区域协同、特色发展,按照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原则,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要求,有序建设一批特色集镇,着力把李家镇打造为商贸小镇、芦溪镇打造为康养小镇、搬罾镇打造为文化小镇、共兴镇打造为工业小镇。


(3)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城乡统筹 坚持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向城镇和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构建交通内循环网,大力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对现有的县道升级改造,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系有效衔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城乡公交、集中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民化。


3.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1)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按照远离红线、筑牢防线、
守住底线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统一空间规划确定红线,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建立有序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等多规合一,构建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实施三大行动筑牢防线,深入推进绿色山川、绿色产业、绿色城镇三大行动,扎实推进嘉陵江绿色走廊建设,大力实施沿江护岸林建设、森林植被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滨河景观带建设、农田林网建设、道路绿化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等重点项目,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打下坚实基础。改善环境质量守住底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持续巩固环保督察、禁养区养殖场关闭、非法采砂场取缔三大成果。力争到 2020 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 300 天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 90、95 以上,农村户用厕所普及达到 100。


(2)建立绿色发展机制 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走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强绿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精品农业、转型升级工业、提升旅游服务业,着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领军企业,建成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确保万元 GDP 能耗年均降低 1。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倡导简约适度、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和被动式、装配式建筑,推动低碳社区发展,鼓励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形成绿色永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建好绿色美丽家园,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三大革命,大力实施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奋力建设令人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宜居宜业示范区。


(3)争创天府旅游名县 紧扣全域旅游发展,统筹都市旅游、乡村旅游两大板块,科学布局一核一带三区,全面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文旅大融合、大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文旅发展1568战略,充分释放文旅发展经济活力,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力争到 2020 年入围全省天府旅游名县,年实现旅游收入 130 亿元、游客接待量达到 1200 万人次;到 2022 年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实现旅游收入 185 亿元、游客接待量达到 16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年增速 20 以上、游客接待量翻番。5:即紧扣全域旅游发展,统筹都市旅游、乡村旅游两大板块,科学布局一核一带三区,建设以三国文化为主体的旅游发展核、以嘉陵江文化为主线的生态旅游带、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传承示范区、以丝绸文化为主调的展销展演区、以乡村文化为主导的观光度假区;6:即大力推进三国文化城、嘉陵江生态旅游大走廊、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工业遗址文创园、田园西河生态旅游综合体、世界
木偶主题公园六大项目;8:实施文旅特色镇村培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文艺精品创作展演、文旅活动品牌培塑、文旅发展主体培育、文旅融合创新、文旅服务体质八大工程。


三、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保障措施 (一)争取政策保障 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还面临许多机制体制等诸多壁垒,必须积极向中省市争取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支持。


一是在项目布局上争取支持。


紧紧围绕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市委155发展战 略,向省市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投向,建新城区、建高铁站、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


二是在扶持政策上争取支持。


积极加强与省市的沟通汇报,建议市上在财政、土地指标等方面优先考虑,给予更多的支持;借力市区体制调整改革,将更多的人权、事权、财权下放,让底子更硬、底气更足。


三是在优化统计上争取支持。


比如,恳请市上将经开区 GDP 纳入统计范围,帮助做大、做强、做优。


(二)做实要素保障 一是拓展资金来源。


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统筹实施好 PPP 项目,通过土地生、银行贷、社会引、向上争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顺投集团开展实质性经营活动,不断强化资金保障。


二是强化用地保障。


从用地情况来看,省市下达我区 2015 年-2020 年的用地指标总量为 7620 亩,已使用 7283 亩,仅剩 337 亩,地指标十分紧缺。要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全力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盘活土地资源、规范项目用地,全面做好闲置用地清理,加快推进低效用地收储。


三是做实人才保障。


要提高人才项目的保障水平,力争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围绕高精尖缺招引人才,重点引进法律、规划、城建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强化激励引导 一是加大考核奖惩。


可参考省、市县域经济考核办法,建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和争先进位的激励方法。


二是严格督查落实。


通过对联系领导、责任人员、时间进度、成效结果的考核,确保任务交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结果反馈到人,加强对责任目标动态监督和督促检查。


三是强化正面激励。


加强县域经济监测考评结果运用,对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贡献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区委区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同时,成绩明显的个人,不单是在年终要给予奖励,在干部任用考核、提拔重用上也要重点倾斜,特别是要重用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一线奋战的干部。


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和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成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和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的发展定位,以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14 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202X 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400 亿元大关,增长 9.5, 实现 4 年来的最高增速,固定资产投资 290.7 亿元,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 17.8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5 亿元,保持了全
省第一方阵的领先优势。


城市建设持续加快。


滨江大道、XX大道、玉带路等 14 条城市干道综合改造全 面完成,火车站片区、果城路育英路等沿线 34 万平方米的立面改造全新亮相,实施了建区以来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推动了五星商圈、南门坝商圈、XX商圈业态升级,推进了中科九微、华讯方舟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8:45.1:49.1。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中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率超过 97,区域水体、 土壤、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301 天、增 长 4.2,森林覆盖率达到 26.9,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全达标。


民生福祉持续提高。


启动 14 个教育项目建设,建成五星中学、青龙山学校等新 学校 5 所,高中北部新城校区完成规划选址,电影技术学院全面启动建设,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成三级甲等医院,区人民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民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回顾县域经济发展历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加快科学发展、加快城乡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路径,把改革思维和创新意识贯穿工作始终,以改革添活力、以创新促发展,着力在撬动社会资本、做强产业支撑、推进城乡共融、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机制体制等方面深入实施改革创新,充分释放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一、在撬动资本上改革创新 (一)推行 PPP 运作模式。


我区实施的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等 6 个 PPP 项目,区本级财政出资 2.1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 80.5 亿元。今年,我区还将实施滨江大道延长线、金融大道延长线等 PPP 项目,预计将撬动社会资本约 16 亿元。


(二)组建国有融资平台。


对区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整合,组建总资产 120亿元、信用评级 AA 级的顺投集团公司,棚改融资 50 多亿元,非公开定向融资6亿元,其他通过项目和流动资金融资10多亿元,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我区正在积极筹建顺发集团公司,筹建成功后将进一步增强我区国有企业实体化运行和融资能力。


(三)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采取政府或指定企业与招引企业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模式,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目前拟与北京奥宇望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发起成立投资 4 亿元的精酿啤酒产业发展基金,
全力助推项目加快建设。


二、在做强产业上改革创新 构建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


出台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重大商业综合体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吸引仁和春天购物广场、1227 购物广场、尚品时代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入驻发展,泰合中心、绿地智慧城两大总部 楼宇初具规模。


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


成功创建省级潆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托省级平台的吸纳能力,已招引中国重汽、鑫达新材料、和泰光纤、中科九微、华讯方舟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入驻,基本形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


搭建政企合资共建桥梁。


对部分有市场前景的科技型项目,通过区属国有企业入股,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支持其发展壮大。目前,入股的德尔博睿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 1.6 亿,名列南充市 IT 类民营企业首位,并于成功上市新三板。


三、在城乡共融上改革创新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开通城乡幸福公交专线 8 条,普通群众出行票价在现行班车票价基础上下浮 50,持证残疾人、现役军人、70 岁以上老人和婴幼儿免费乘坐,学生半价乘坐。已惠及 15 个乡镇(街道)、16
万群众,预计明年将实现全域覆盖。


推进集中供水一体化。


采取政府投资+社会投入模式,实现城乡饮用水同城、同网、同质、同价。目前,已初步完成桂花湖、嘉陵江、顺(庆)西(充)三大片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农村管网配套建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推进医疗卫生一体化。


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与市中心医院、区人民医院等 5 所医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基本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共享。


推进治安联防一体化。


创新1+4工作思路,从做强基层派出所,打击整治、群防群治、矛盾排调、科技防范等方面发力,初步构建起从城区到农村、局部到整体的治安防控工作格局。


推进环境整治一体化。


聚焦城区、乡镇、村道路等重点区域,探索城乡环境治理一体化规划设计、一体化管理体系、一体化运营机制,构建起一根管子接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一家公司运到底的治理格局。


四、在优化环境上改革创新 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按照两集中、两到位要求,所有行权事项全部入驻政务大厅,基本实现进一扇门、办一揽子事。积极对接全省一体
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政务公众号和指尖政务服务区,实现预约、预审、查询等服务项目向线上延伸,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优化项目服务机制。


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机制,为每一个落地的重大项目落实一名区级领导、一套服务班子、一名经理人员,提供保姆式、贴心式、全程式服务,助推项目尽早投产达效。


创新维稳专班机制。


紧扣关键节点、重要时段、重点活动,成立专项工作指挥部,集中统一调度信访维稳、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得到公安部点赞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我区社会和谐稳定,提振了投资者信心。


五、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 推进关键领域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证照分离、商事制度改革步伐,实现三十八证合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了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围绕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制定出台了工业企业、特色农业、大专院校、重大商业综合体、总部经济发展等招引政策,全面参与省市重大招商活动,全力跟
进战略产业、知名企业和引爆项目,202X 年新签约项目达 34 个、协议总投资超过 460 亿元。


强化人才要素支撑。


创新推出育英工程,积极与XX医学院、XX师范大学合作,采取订单式合作模式,跟踪培养医疗、教育等行业人才近200 余人。出台果城菁英人才计划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引进从事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专家团队 3 个、硕士博士近 20 余人,形成了高端人才加速流入的洼地效应。

第三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pdf下载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普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创新发展能力不足、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强化,以及社会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加之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如何抓住关键培育新动能、增强新优势,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提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加快资源要素集聚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等,是实现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聚

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又是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就是在县域空间范围内,实现结构转型调整、动力新旧转换、效率持续提升、质量不断变革的经济发展过程。新时代下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1],推进县域经济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共赢,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的低水平低质量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轨升级。这也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1.创新发展是动力

实现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在于产业,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只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则必须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要素创新以及组织管理创新[2]。基于此,才能实现县域产业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从而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2.集聚发展是引擎

产业集群式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带来产业外部规模经济、促进区域内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区域优势产业的规模扩张。产业集群式发展所带来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受区域创新地理溢出影响,空间邻近能够显著作用于区域的创新发展[3]。此外,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和上下游产业间互动,推动了知识、技术等非编码信息的流通和扩散,降低了学习和扩散成本,有助于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

3.融合发展是关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将进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质量和效率变革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新的产业部门和产业形态将形成和发展并成为这一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而这离不开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需要打破原有城乡二元结构继而建立新体制的过程[4]。同时,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通过打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各种要素双向流动、交流融合,突破城乡功能区域分割形态,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管理、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全面融合,进而推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持续保障。

4.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推进县域公平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这是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健康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对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强调解决粗放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强调绿色技术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这些都对县域经济结构转型、质量变革、动力转化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推进县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实现共赢。因此,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的挑战

1.县域产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

县域产业竞争力较弱,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特色产业集群缺乏,产业延伸性不足,集聚效应有待加强。部分县域特色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县域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在区域上简单的企业集中,没有形成有效的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协作和合理衔接的紧密联系,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效应不强,

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协作竞争优势无法显现。产业集群内大多数企业科技含量较低、企业科技人员匮乏、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缺乏品牌竞争力。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金融、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无法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提供有效支撑。

2.区域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大部分县域创新资源集聚度较低,缺乏有效的科教支撑体系,也没有高层次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无法满足县域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县域产业传统产业,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优、竞争力不高等问题,缺乏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管理体制也相对僵化落后。多为依靠低价格、低技术、低收益、低附加值传统发展路径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转换,实现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任务艰巨。

3.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强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县域一般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越加复杂化,环境污染的源头越加多元化,叠加传统路径下的农业生产过程的污染,给县域资源环境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加上县域环保投入财力有限、环境管理人手有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粗放式的国土开发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依然存在,县域局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绿色发展任务艰巨。

4.社会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和环

境质量诉求强烈,由于历史、政策、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方面对县域进行了大量投入,但社会事业发展仍然面临制度性、技术性、操作性难题,供给质量与服务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民生“短板”突出,共享发展任务艰巨。社会治理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三、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推动县域产业集聚发展

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产业基础。要理性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引导、规划、适应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和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着力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县域重点产业及配套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加速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一要扶持重点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大做强,从支持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对领军企业进行扶持。二要强化招商引资。要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突出重大项目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中的载体作用。三是推进开放合作。坚定不移地支持重点企业走资产重组、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及质量品牌建设之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围绕县域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加大研发力度和新技术应用程度,推进县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与县域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电

子商务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功能[5]。针对县域高端人才、高端科研设备等创新资源有限的现实,加大和周边中心城市的合作,可以在周边中心城市建设“创新飞地”,促进中心城市的高端人才和先进科技向县域扩散。

2.引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物质消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供给侧改革,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发展绿色高附加值农业,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重点生产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深层次农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行绿色农业生产标准,推行绿色种养、生态循环等绿色生产方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通过将乡村特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加快推进绿色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扎实推进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推进节能降耗,尽量实现物质资源的精细化利用,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降本增效,实现绿色发展。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重点河流水环境和城市污水综合治理,有效应对源污染,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将县域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3.加快资源要素集聚发展

提高县域承载力。县城要主动对接周边中心城市,强化与周边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交通瓶颈,补齐县城基础

设施短板,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强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加快发展那些产业基础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高、功能设施较完善的新市镇和特色小城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就地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提升其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能力。推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突破转型升级难题、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主体,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加强产业园区与周边重点城市(群)在基础设施、要素市场、产业平台等方面的全方位多维度深度对接和协同发展,加大对高端服务业、研发型和科技型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县域投资升级、产业升级和贸易升级。

4.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新载体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创业园建设,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生态循环的示范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度融合和有机结合,培育和规划建设各类特色小镇,加快乡村“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新产业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业态。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培育多种业态的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因势利导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依托现有开发区建立辐

射周边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以区域自然景观资源与农业特色产业为依托,打造全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典型。创新农村电商发展模式,推动“新零售”“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重点发展县域旅游业。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重点旅游景区升级,集中整治旅游景区沿线环境,形成一站式旅游观光新业态。有效整合、深度挖掘各种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吸引各类主体参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规范民宿、农家乐等发展,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5.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推动精准扶贫。锚定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推进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的治本之策,培育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精准脱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县域农业种养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要推动实现农民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化,还要推动实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跨界配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农业农村生机和活力。积极推动城乡融合

发展。坚持全域规划理念,科学规划城乡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引导人口集聚、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实现城乡整体经济协调发展,支持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有序落户,做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协调。支持中心城市周边县(市、区)加快发展,引导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从中心城区向县域延伸,实现共建共享。根据各地地理特征、经济基础、乡风民俗、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6.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力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交通通达能力。推动城镇交通、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地区道路、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农村能源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农村配电网和农业生产配套供电设施,提升农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逐步实现城乡供电均等化。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优化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推动天然气管网由县城向乡镇、农村社区的逐步延伸。因地制宜采取LNG、CNG等多种天然气供应方式。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基础网络升级换代。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统筹设计,综合提升网络容量和多业务承载能力,提升通信网络设施水平,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参考文献:

[1]郭爱君,毛锦凰.新时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略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04):82~89.

[2]刘国斌,韩宇婷.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税务与经济,2019,(06):55~61.

[3]王春杨,张超.地理集聚与空间依赖:中国区域创新的时空演进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3,(05):780~789.

[4]张荣天.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格局演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2):16~23.

[5]邵金萍.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194~200.

作者:陈超 单位:广东烟草佛山市有限责任公司

第四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pdf下载

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特色优势
作者:王飏
来源:《群众》2018年第07期

        高质量发展是常熟勇当“两个标杆”的主动选择和必然要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常熟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省委和苏州市委确立的“六个高质量”目标定位,高起点开局、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常熟印记的特色优势,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熟提供战略支撑。

        打造实体经济特色,推动创新转型高质量。实体经济是县域创新的立身之本,是聚焦富民的根本源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的重要支柱。常熟将聚焦产业、项目、园区、企业四大重点,彰显常熟实体经济基础厚实的优势,加快从常熟制造向常熟创造转变、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争创国家创新型示范县(市)。

        一是做大特色产业。围绕培育壮大“3+5”特色产业,强攻重大项目建设,全年重点产业项目投资超过200亿元,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推进智能化改造,全年新增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0家、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150个、工业机器人1000台套、“两化”融合企业120家。二是做强实体经济。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以特色产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实施上市企业、高新企业、超亿元税收企业“三年三个倍增”计划,力争到2020年上市企业超过20家、市值超过1000亿元,培育“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三是做深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在科技体制综改、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不见面”审批、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实化举措,加快改革推进;
强化开发区对外开放主阵地作用,发挥四大招商体系作用,按照“一特三提升”和“一区多园”要求,推动“三区一园”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实现“圈地招商”向“墙内提升”转型,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千亿级现代化汽车城。四是做优创新生态。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用好100亿元产业升级基金,发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溢出效应,建好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省产研院智能液晶所、省产研院金属材料研究所等10家重大创新平台,建成2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引进双创人才团队和产业紧缺人才,实现人才引育与发展需求相匹配。

        打造城乡融合特色,推动城市發展高质量。常熟文化底蕴深厚,城市形态优美,山水城融为一体,城乡均衡协调,去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有条件有基础建设精致城市。我们将深化城乡融合,在新起点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一是建设更加现代的品质之城。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以城区建立4个街道“区政合一”新体制为重点,实现行政区划与功能区划有机融合。以“接轨上海、融入苏州主城区”为方向,实施“南融、东接、西拓、北优”重点交通工程,重点推进沪通铁路、南沿江铁路、通苏嘉铁路3条铁路建设,开展市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构建“一环八射”大交通框架。持续开展老小区提升改造,推进城铁片区、琴湖片区、南部新城开发建设,高标准打造“城市客厅”。二是建设更加美丽的生态之城。深化“263”专项行动,规划建设铁黄沙半岛为核心的沿江生态经济圈,打造以三大生态圈和三条绿色廊道组成的“三横三纵”大生态格局。坚持倒逼淘汰落后和严控低端流入“两手抓”“两手硬”,继续推进村级工业用地整合优化,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实施“畅流活水”工程,用三年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垃圾、污水治理设施,努力消灭城乡黑臭水体。三是建设更富魅力的文明之城。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围绕实现文明城市“两连冠”与文明创建“大满贯”目标,开展“培养时代新人、培育时代新风”为重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抓好立“德”、塑“美”、践“礼”、育“心”四项工作,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创建做在日常,推动文明创建由“冲刺型”向“内涵式”转变,切实把规矩变成习惯,整体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

        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推动聚焦富民高质量。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形成乡村振兴的“常熟形态”。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走好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文化兴盛和乡村善治“五条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到2020年,力争全市村级集体稳定性收入均超过3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6万元。二是深化富民惠民的“常熟实践”。实施“1+N”富民政策,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民生保障导向,落实支出型贫困家庭精准帮扶办法,每年安排救助资金1400万元,覆盖对象2000多户,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实施城乡66所学校、幼儿园新(扩)建工程;
推进医疗“综改”试点,组建3个医疗共同体,提高公共卫生供给能力。三是打造文化兴盛的“常熟名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南泾堂、西泾岸、南门坛上三个历史街区保护建设,加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书香城市等“五张文化名片”,让城市更有内涵、更有温度。四是打造基层治理的“常熟品牌”。以综合执法、网格叠加、数据共享为重点,把治理要素全部融入网格,重点加强对外来人口、出租房、“三合一”场所等对象的管理,做实社会治理安全稳定网格。打好隐患治理“组合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技防城”升级版,重点推进电子门牌、智慧警务、智慧交通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化、高效化。

        打造党建创新特色,推动党的建设工作高质量。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以推进18项党建创新重点项目为抓手,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具体化,做到有载体、有措施、有成效。

        一是推进政治建设统领工程。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百姓名嘴”宣讲基层行,完成3000名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推行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着眼提升基层组织力,以打造“党员家门口活动站、群众身边服务站、党群面对面连心站、基层民意联络站”为目标,结合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建设,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打造市域“红色先锋地图”,形成一批基层党建示范点。三是构建作风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建立“线上筛查+线下核查”监督机制,持续开展作风建设“清风行动”,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分两轮对40个单位开展巡察,把巡察巡审利剑擦得更亮,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推动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以实施年度“10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以上率下、压实责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化开展“百村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用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使责任意识深入人心,担当精神蔚然成风。加快建立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执政骨干队伍,为推动常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作者系中共常熟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段培华

推荐访问:高质量 中国 县域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pdf下载【四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pdf下载 2022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

相关文章:

Top